山東臨邑現代農業產業園丨智慧農業,讓新農人耳聰目明
立秋后,自家菜地開始整地漚肥,這兩天開始潤潤地,到了播種蘿卜白菜的季節。眼瞅著家人和親戚齊上陣去地里忙乎,回到家先坐下來休息一會才有勁端碗吃飯,我就在想不就是那巴掌大的菜地么,有那么難搞。直到那天我回家用時一小時拔了兩米遠的草,望著那不怎么樣的成績,確實跟心理定位不太吻合,那么原因出在哪兒呢?首先是天氣,極度悶熱但為了防曬防蟲還得長衣長褲加帽子,其次地面也被曬得干巴巴的,雜草有大地做支撐顯得極度有底氣,我滿臉是汗用盡洪荒之力最后也在傲慢的草前敗下陣來,那個無奈……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傳統農耕不易,那刻也真實的理解了《憫農》這首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勞作很辛苦,但我們離不開土地,于是聰明的人類學會使用勞動工具,到如今信息科技時代人類順應著開始使用現代化智能設備,這是多么自然和諧的一個過程。就像給你一道選擇題,告訴你可甜可咸,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讓生活更加甜蜜一點。今天介紹這個行業解決方案,適合大部分大棚農業種植用戶,省時省力,簡單易懂,操作便捷。臨南鎮,隸屬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地處臨邑縣南部,說起臨南鎮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蔬菜生產,想起臨南鎮的特色番茄。作為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聯網工作先進單位、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德州市蔬菜生產第一鎮的臨南鎮,一直在現代特色農業之路上勇毅前行。
臨南鎮把溫室番茄種植作為特色富民支柱產業,規劃建設番茄生產基地,圍繞“農業觀光、科技推廣、休閑采摘”一體發展的思路,建設了產業園區,并配套建設了路、橋、渠等基礎設施。如今,臨南鎮各大番茄生產基地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的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標準,為番茄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然而傳統大棚管理耗時費力,年輕人一般不愿意吃這個苦,這種情況在整個臨南鎮十分普遍。如何讓大棚種菜也能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鎮政府也在積極想出路。近年來臨南鎮抓住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契機,先期拿出400萬元扶持資金對馬呈黃村、寧寺等村的100個傳統大棚實施升級改造,引入物聯網等智能化新技術,推動傳統大棚升級改造,引導菜農“云上”種菜、節本增效。“以前,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要起來,到棚上升起棉被,特別是冬天時候,棚上天冷風大,時間長了逐漸落下了病根?,F在好了,躺在床上,手機一點,棉被自動升起,升到棚頂還能自動停止,也不用擔心翻棚,現在種棚既輕松又安全,比以前好太多了?!睂幩麓宕迕窭蠌堈f道。
數字溫控、智能霧化、水肥一體等物聯網管理技術幫助臨南鎮菜農實現了輕松種菜、精準種菜。據測算,改造后的大棚兩季西紅柿可增產4萬斤左右,用藥量減少了30%,節省用工近300個,合計每棚可節約支出和增產接近3萬元。下一步,臨南鎮對全鎮有條件的大棚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提高大棚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做大做強西紅柿特色產業,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在月球邁出一小步,是人類歷史上邁出的一大步。引進高科技對傳統種植業進行改造和調整,是現代農業邁出的一大步。用心體會,其實科技惠民就發生在身邊,水果店新鮮采摘到貨的水果,菜市場整車的新鮮蔬菜也許就得益于現代化科學管理又回饋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字前的你,如果想把想法轉換為現實,那么可以聯系我們,元豐竭誠為您服務!